发表时间: 2024-06-25 20:14
闻一多曾说:“中国人的文化上,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。”
庄子一生崇尚自由,强调万物平等,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,终其一生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,而不是为了他用。
在庄子众多的故事中,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有三条鱼。
01
北冥那一条,不消耗
《庄子∙内篇∙逍遥游》中写:“北冥有鱼,其名为鲲。鲲之大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化而为鸟,其名为鹏。鹏之背,不知其几千里也。怒而飞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”
初见北冥之鱼,让人瞠目结舌。如此大鱼,能化成鸟,振翅有千里之风,上天可与云比肩。好威风的鱼,好自由的鱼呀!
就在人们都羡慕它的自由时,庄子却认为这样的自由是“有所待”的。
北冥之鱼再大,无风也不能起飞,无水也不能起浪。看似自由的背后其实都要受到外物制约。
一个人要真正的自由自在应是不受外物所困,不傍于荣华,不求于功名利禄的。
苏轼有一次徒步去松风亭赏景。
走到半路的时候,觉得有些累,他远眺亭子,发现还有好远的路,这可如何是好?
进亦苦,退亦苦,苏轼苦恼地杵在原地,然后恍然大悟道:“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?”
心中自由,则不内耗,不受世俗习惯的约束。
没有人说半山不能休息,何况苏轼觉得半山腰的风景也很不错,何必非得到山顶去呢?
最后,他还觉得自己此举像是挂钩之鱼,忽得解脱。
你看,不消耗自己的人有多快乐!
生活说到底就是取悦自己的过程,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99%的事情,都与别人无关。当我们不需要凭借外物获得关注,就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。
一个从不消耗自己的人,会全心投入到爱自己这件事情上来,他一定会活得耀眼而明亮。
02
濠梁那一条,不在意
《庄子∙秋水》中记载了庄子和惠施的濠梁之辩。
庄子和朋友惠施一起走在濠水的桥上,他们看见桥下水中的鯈(tiáo)鱼在悠然自得地游水。
庄子说:“鯈鱼出游时很从容,是鱼之乐也!”
惠施则回:“子非鱼焉知鱼之乐?”
庄子反驳道:“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”
几个回合过后,他俩依然各执一词。
但是鱼早已经按照自己的行程游走了。
不在意外界的评价,安心地做自己喜欢或该做的事情,这才是鱼之乐,也是人之乐。
生活中我们无需为他人的评价所累,也不用过多在意他人的好恶标准。
才女李清照就是这样生活的。
她从小就因为爱读书而放弃修女红,15岁开始以豪放、大胆的诗词之风惊艳世人。
在25岁的时候,李清照写了《词论》,文中怼遍北宋词坛大家,也包括苏轼。她觉得苏轼的词不能算词,只是一种参差不同的诗句,而且还没有音律,韵味不足。
虽然她的评论亦有不足之处,但是对于后人研究诗词提供了不少帮助。
李清照除了在热爱之事中会直抒胸臆,生活中也敢直面问题,在二婚的时候因为不满丈夫的行为,提出离婚。
一名女子冒着坐牢的风险状告丈夫离婚,这在那个时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。
正是李清照的大胆和无畏,才成就了她别是一家的诗词风格。
任何人对你的注解和评论,只能是他自己的价值流露,而不是你真实的万分之一。
不在意,就是一个人最稳定的精神内核,不在意,也是一个人成为自己最好的方法。
03
江湖那一条,不纠缠
《庄子∙内篇∙大宗师》中有两条鱼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
泉水干涸,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,以唾沫相互湿润以求得生存。
这样苦熬的关系,莫不如彼此放开,或投入新的江河,或孑然一身隐匿于江湖。总之,人生处处有风雨,若要两相为难,不如成全彼此。
就如庄子自己说的:“鱼相忘于江湖,人相忘于道术。”
相传诗人崔郊曾经和姑姑家的一位婢女生情。
后来这位婢女被姑姑许配给了一位显贵人家。
崔郊无力阻挡这件事情的发生,也无法挽回两个人的感情,伤心了很长的一段时间。
有一次借着节日外出,崔郊又得以和她相见。
两人四目相对,都对彼此感到遗憾。但是面对现实崔郊还是写下了“侯门一入深如海,从此萧郎是路人”的句子。
与其纠缠,不如放下。
在所有的关系和感情中,过度的社交分寸都会给对方带来麻烦。
也正是崔郊的界限感让女子的丈夫于頔看到了他们深刻的感情,愿意成人之美。
最终崔郊如愿以偿和自己心爱之人在一起了。
崔郊的不纠缠和于頔的不纠缠都是出于明理和明礼。
能量高的人都不纠缠,不和旧人纠缠,不和过去纠缠。
干净地放手,安静地放下,是一个人生活变好的开始。
相信离开的都有理由,靠近的都有好运,不勉强谁,就是尊重,不纠缠谁就是祝福。
04
看过一段这样的话:
“这山望着那山高”,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的优点。当你开始关注自己,就会发现自己的好;当你开始取悦自己,就已经停止消耗自己。
一个越来越开心的人,不是因为他变得优秀了,而是他学会越来越爱自己了。
你愿意放下什么,就不会被什么困住,你不在意的东西,就不会伤害到你。
当你看懂了庄子的三条鱼,也就看懂了人生的真相。任何时候都要好好生活,因为你要成为自己,而不需要成为任何其他人。